拾年丨叶明:“9·13”事件后,我差点误上“贼船”
叶明,1956年在南京出生,江苏苏州人。1974年南京十中毕业到江浦县插队。1977年成为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研究所工人。1978年4月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1983年考入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退休前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科技经济研究所所长。
原题
差一点就“万劫不复”
作者:叶明
偶然看到人民日报记者钱江的旧文《周赤萍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感慨万千,无比悲凉,历史进程的起伏周折,演绎出无穷无尽的人间悲喜剧。一篇十年前的回忆文章,莫名其妙的被纳入林彪集团,一个驰骋疆场、功勋卓著的中将莫名其妙地就被退役了。
钱江在文中简略叙述了这个悲剧的前因后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9·13事件”爆发,开国中将周赤萍写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最初发表在1960年第8期《中国青年》杂志上),是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有关林彪战争经历的最长专文,有1万多字。1971年1月又由福建新华书店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小册子发行(版权页上印1971年1月,但实际销售时间为七八月间)。
1971 年初,林副统帅如日中天。福建省新华书店看到了1970年第1至第3期国家外文局出版的日文刊物《人民中国》上刊登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福建新华书店与国家外文局联系,得到了该文的送审中文本,经过作者同意印成小册子出版。
一个多月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9·13事件”,此书立刻成为周赤萍“吹捧林彪”的罪状,判定周赤萍涉嫌参与此事件。批判周赤萍时,说他在“9·13事件”之前修改出版《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上了“贼船”,是为配合林彪篡党夺权。实际情况是,如果说该文有吹捧之嫌,那确是作者执笔时的认识所致,亦属那个时代的现象;若说再版前修改该文则是没有的。因为此文发表前已经由罗荣桓、谭政、刘亚楼审定,罗荣桓还亲笔作了修改。他们都是周赤萍的上级首长。在定稿之后,罗荣桓、刘亚楼先后辞世,周赤萍不能再行改动该文,是可以想见的。
1982年3月,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对周赤萍一案做出判决:免予起诉,退出现役,保留党籍,按地师级干部待遇安排到福州定居。从此他于军界与政坛销声匿迹,直到1990年8月6日病逝。
周将军的这本小册字,重新唤起我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铭心刻骨的一件尘年往事。
1971年的秋学期,刚升为初三的我,照常到我们南京十中图书馆“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报酬”是可以进书库翻阅馆藏书籍,这在文化凋零的时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图书馆里有几位不允许上课的、正在接受劳动改造的“牛鬼蛇神”。解放前毕业于“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夏国炯老师向我解释,《六法全书》究竟是采用“民商分立”原则还是采用“民商合一”原则,我听得一头雾水;30年代金陵大学毕业生宋家淇,深情回忆他在中学读书时,正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做研究同时受聘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任国文教师曾昭燏(1909.1.27—1964.12)指导下主编《金陵钟》的悠悠往事。我不明白,他们怎么敢这么明目张胆拉拢与腐蚀“冲锋陷阵、挥斥方遒”革命小将,而不担心被我举报?
为了巩固这个“特权”,我还经常为图书馆的壁报写一些新书推荐与读后感的文字。1971年9月初,刚开学我看到新到的周赤萍《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小册子,因为有部电影《黑山阻击战》(1958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48年10月,司令员梁兴初与政委周赤萍一起指挥了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对全歼廖耀湘兵团,解放东北全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敌人共有5个军、10万余人,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全副美械装备,为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中的两个王牌军。东野10纵的兵力还不及敌人的五分之一,且武器装备低劣。林彪的电令简单明了,给10纵的任务是将敌军阻滞在黑山地区,既“不让敌人前进一步”,又“不准敌人后退一步”。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打这场阻击战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10纵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打退了敌军一轮接一轮的猛烈攻击,又死死咬住敌军,阻止了其南下逃跑的企图,最终达成了东野主力回师围歼廖耀湘兵团的作战意图。黑山阻击战之激烈,在辽沈战役中首屈一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典战例之一。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真实地描述了我军史上的顶级战神——林彪的雄才大略。解放战争初期,多年脱离军队的林彪被中央派到东北指挥作战,开辟新区。当时跟去的七大政治局委员就有彭真、张闻天、高岗、陈云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而只是中央委员的林彪却被毛主席特命负东北大区总的领导责任,其中可见党中央对他的信任。林彪也不负众望,恢复了良将本色,越战越强,将出关的10万部队带成了百万大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历史令人信服地表明,我们的林总(人们习惯于这样亲切地称呼林彪同志),是毛主席的最好的学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秀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活动家。”(周赤萍语)
据此,我写了一篇2000字的读后感,交给学校图书馆。特别是我深有同感:“林总为什么从来都是正确的呢?他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呢?我留心观察的结果,发现他有几个显著的特点:林总是一个苦学深思的人,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是一个要求自己特别严格的人,是一个最善于向毛主席学习的人。”( 周赤萍语)
正好,图书馆的橱窗里张贴着1971年七八月份合刊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我将上面的《孜孜不倦》照片(署名作者峻岭,为江青笔名,拍摄时间为1971年)与周将军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联系起来,我十分得意地觉得真是神来之笔。不戴帽子的林彪低头读《毛选》,头皮坑坑洼洼,有几根稀疏的毛发,与司空见惯的副统帅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峻岭:《孜孜不倦》(1971年)
没有料到的是,不久,中学图书馆负责出壁报的的老师趁人不备悄悄地将文稿退给我,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毁掉。我虽不知就里,还是照做了。
根据内外有别、有步骤地传达的原则,中共中央在1971年9月18日发布通知逐步扩大了传达范围。直到197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以77号文件发布了《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我们才知道“9·13事件”。
约我写稿并及时退稿的那位老师是林敏,一位老革命,曾任南京市第十中学党支部书记。林老师的丈夫是江南水泥厂的党委书记,儿子丁晓是我隔壁班(他是初三【1】班的,我是初三【2】班)的同学。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教师学生的思想生活十分关心。林老师可能早一点听到了“9·13事件”有关文件的传达,又不便于对我说明情况,所以只能叮嘱我销毁原稿。
但她这一惊人举动,以革命者的道德良心,安全地保护了一个无辜的学生,免除了我的牢狱之灾。我十分庆幸遇到品德高尚、敢于担当的林老师,否则,我就卷进漩涡,万劫不复,逃脱不了难以想象的厄运。
林敏,南京市第十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1960年-1966年)
林书记形象很像电视剧《人世间》酱油厂党委书记曲秀贞,不会圆滑处世,阿谀奉承,迎合他人。在她身上,体现的是历练、干脆、不拖泥带水,讲究原则,不左右逢源。这些都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部队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锻造培养了她。她的善举,让我永远怀念她!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